新闻中心

2022.09.21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谭锋维教授:MRD检测未来可期,看好临床背书的MRD产品

MRD(Minimal Residue Disease,微小残留病灶)指癌症治疗达到完全缓解后,传统影像学(包括PET/CT)或实验室方法不能发现,但通过液体活检可发现的癌来源分子异常。相当一部分看似成功治疗的早期癌症患者,在初始治疗后仍存在隐匿性微转移或微小残留病灶,这是术后远处转移复发的潜在来源,所以MRD代表着癌症持续存在和临床进展可能。


2022年9月16日-18日,第十一届肿瘤分子病理检测标准化应用及质量控制研讨会于北京圆满召开。本次会议由国家癌症中心、北京肿瘤学会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与上海复旦大学肿瘤医院联合承办,会议邀请国内外病理专家、分子专家和临床专家,从驱动基因突变、基因融合及耐药基因检测的重难点等方面入手,就分子病理学理论的前沿问题,以及肺癌、乳腺癌等肿瘤的分子病理学特征等诸多话题展开热烈讨论。


9月16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谭锋维教授作了《MRD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的主题报告,重点围绕MRD的临床应用价值、临床研究价值,MRD检测时机以及评价指标等多维度展开分享。


1663578484(1).jpg

图片来源:第十一届肿瘤分子病理检测标准化应用及质量控制研讨会


谭锋维教授分享了MRD检测的最新临床研究进展,总结了MRD预后评估、复发检测、疗效评估三大临床价值;并强调了MRD监测可以较影像学提前发现复发,为提前干预肿瘤治疗提供了可能。MRD检测可应用于NSCLC的各个发展阶段乃至肿瘤治疗全病程。临床证据显示早中期NSCLC在包括手术或放疗的根治性治疗后MRD状态具有很强的预后评估作用;“不仅如此,动态长期的MRD检测仍有预后评估的作用,多项研究表明任一时点MRD阳性则提示具有高复发风险,MRD持续阴性表明是潜在治愈人群。”国内的3项大型临床研究均证实,术后MRD状态与辅助治疗获益相关,MRD阳性的患者在辅助治疗中获益,MRD阴性的患者是否接受辅助治疗与提高RFS没有相关性。虽然此结果还需要等待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进一步证实,但也体现了术后MRD状态在辅助治疗疗效评估中的一定价值。


对于MRD检测的时机,谭锋维教授谈到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显示,术后MRD检测建议在术后三天到一个月内,同步放化疗之后的MRD检测建议在治疗后一个月左右。


谭锋维教授对ctDNA MRD检测在筛选患者、富集患者、评价疗效、试验终点在内的四大潜在临床应用展开了介绍。此外,谭锋维教授还对MRD检测的评价指标展开了系统分析,他认为MRD检测的评价指标虽然纷繁复杂,但大体可以归为3大类,即可按照技术设计的合理性划分,按照与临床结果一致性划分,以及按照与常规检测的优效性划分。他认为理想的MRD检测结果是同时追求高敏感和特异性,然而现实往往是敏感性和特异性矛盾的平衡,所以应考虑在特定人群的前提下选择cut-off以达到预期的NPV和PPV,因此MRD产品应重视临床验证。


最后,谭锋维教授表示,目前市场已经出现很多MRD检测产品,但他更看好具有临床数据背书的产品,希望企业能够不断加强MRD在临床的应用探索力度,推出更适用于临床的MRD检测产品与服务,将MRD这项技术更深入的应用到临床,最终造福更广大的肿瘤患者。

  返    回